本报记者严松本报通讯员王秋艳
昨天,苏州宣布正式入秋,秋的韵味在苏城内逐渐浓郁起来,对于讲究的老苏州来说,秋天吃枣成为最时令的一件美事。而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枣子”的话题,少不了胥江河畔的枣市街——“今日刚运到的枣子,有可能明日就成为苏州人餐桌上的枣泥饼、八宝饭、糖粥……”枣市街因为枣子集市,曾是苏州历史上最“甜蜜”的地方,如今随着Citywalk城市漫步的流行,这条低调的老街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甚至成为长假期间小巷游的热门打卡地。
昨天,记者来到枣市街,沿着胥江河畔,了解明清时曾经繁盛一时的枣市街商圈,探访曾供奉抗金明将“蕲王”韩世忠的韩王庙,近距离感受“嘉应会馆”古戏楼,探访苏城的“甜蜜往事”。
老桥新建记录历史变迁
蟠龙桥与枣市桥竟是“亲戚”
苏州4条运河古道中的胥江河,在春秋时期由伍子胥主持开凿,从太湖出水口胥口起,到胥门外城河,悠悠水脉千年流淌不绝。明清时期,大运河改道至胥江,大批运载着南枣的商船汇集于此。于是,这里便有了枣子集市,成为了当时苏州最“甜蜜”的地方,这条街便称为枣市街。
“胥门塘上路非遥,石跨清流枣市桥。”这是近代南社成员范广宪为枣市桥所写的诗句。现在的枣市桥是一座水泥单孔虹桥,上面有着可推行自行车的斜坡。老底子的枣市桥始建年代难以考证,能查到最早的记载是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一座三孔石桥。“老枣市桥见证过当年南来北往的船儿满载货物的景象,却也因为被来往船只碰撞而日渐残破。”在胥江边住了大半辈子的老苏州李新海和记者讲述着记忆中的“旧事”。
据李新海介绍,老枣市桥因为三孔桥孔距狭小,妨碍船队通航,最终只能拆除,建了单孔桥,但原来的设计样式和拆下的石料却被保存了起来。“后来,东大街南端外城河上要建一座新桥,有人提议将‘枣市古桥’移建于此。因为外城河比胥江这段河面要宽,原来的石料不够,因此,新桥建造时将老枣市桥的石料铺于桥面,命名为蟠龙桥。在听完枣市桥和蟠龙桥的关联后,附近的居民姚先生说:“小时候经常跟在爸爸妈妈后面,帮忙推着自行车翻过枣市桥去,没想到原来老枣市桥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歇山顶”叫做“九脊顶”
枣市街80号竟是“韩王庙”
沿着枣市桥往前走,一座古建筑映入眼帘。据资料记载,枣市街80号是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供奉南宋抗金名将“蕲王”韩世忠的韩王庙。明嘉靖年间,韩王庙重修为胥台乡土地庙。到了清嘉庆年间,贩卖南枣、橙子、橘子的商人在这里创立了南枣公所。咸丰十年(1860年),这里大部分建筑毁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当天,在仅存的“尚德轩”匾额的花厅内,来自姑苏区沧浪街道万年社区的志愿者以这间花厅为参照,向记者介绍了仿古建筑中常见的“歇山顶建筑”样式。
“歇山顶”为什么又叫做“九脊顶”?屋脊上吞兽是什么动物?又有什么寓意?支撑起飞翘屋檐的结构叫什么?斗拱又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市民游客一边观察着建筑构造,一边聚精会神地听志愿者讲解,不时对新学到的传统建筑知识发出感叹。上小学三年级的于同学说:“原来只知道我们的传统建筑是粉墙黛瓦,却不知道原来不同的构件都有名称和特别的作用,传统建筑知识真是博大精深,太有意思了!”
老旧会馆旧貌换新颜
引导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
学习了不少古建筑知识,市民和游客还沉浸在对精美木质构建的回味中,很快就来到了嘉应会馆。万年社区党委书记许立康介绍,“嘉应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主营烟叶的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等五县旅居上海、苏州的商人集资建造,内有一座戏台。每逢关帝诞辰,嘉应同乡来此聚会,敬神看戏。上世纪90年代初,会馆已经破旧不堪,戏台濒临坍塌,后政府实施低洼地改造,将会馆按原样东移十余米,重新翻建。为了让古建筑活化利用,更好的融入城市功能,嘉应会馆现开设“嘉应美术馆”,定期展示书画作品,二楼还设有面向市民开放的图书馆。
“随着枣市街越来越受关注,我们逐渐引导‘人在情境中’的沉浸式体验:时而在胥江畔畅想枣子的甜蜜,聆听往来商贩、小买小卖的吆喝叫卖;时而在古朴戏台体验‘出将入相、粉墨登场’的畅快;再到亲手制作一座小木门,学习严谨专注的匠心精神……”姑苏区沧浪街道万年社区党委书记许立康说,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环节,让市民、游客获得更多的文化滋养,提升获得感、满足感和保护、传承文化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