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蕾观察】
本报记者徐靖怡
每年秋季学期,一批批新教师走进校园,站上三尺讲台开启育人生涯……从理论到实践,他们大步向前,探索未知,也在职业道路上遇见自己的“引路人”。
青蓝携手育桃李,亦师亦友共成长。为促进青年教师尽快融入校园,充分发挥经验丰富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打造一支教艺精湛、教法科学、理念全新的青年教师队伍,近来,苏州各校陆续开展“青蓝工程”结对仪式,师徒携手共赴成长之旅。
在这场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中,教师们如何收获、如何进步?记者走进校园,记录下他们的成长故事。
【成长掠影】
前辈把脉
知无不言学科德育齐头并进
“一位学科师父,一位德育师父,两位师父倾囊相授,他们就像我的标杆,让我更清楚地了解到一名优秀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刘少聪是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的一名青年语文教师,今年是她站上讲台的第四个年头。
回忆起刚刚来到平直实小的日子,她说,尽管在职业初期有些迷茫,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但在两位师父的指引下,自己少走了很多弯路。
每个新学年,学校都会举行拜师仪式,让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刘少聪的学科师父王飞是学校语文学科分管教导。“王老师治学严谨,有着非常高的教学素养,在专业上对我的指导帮助是巨大的。”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年轻教师开至少一节校级公开课,确定上课内容后,王飞就会把徒弟叫到办公室,为她梳理讲课思路,使之在备课过程中有一定抓手。厘清教案开始试上时,王飞便坐在教室后面聆听,针对出现的问题“把脉诊疗”,有时甚至亲自上一堂示范课,让徒弟更直观对照问题,改进教学方式。
王飞经常组织教研会,与徒弟们分享教学经验,看到好的教学资源、学科前沿动态总会第一时间发给大家。“平时聊天,王老师也会给我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和督促,提醒我珍惜时间,把握机会拔节成长。”
对年轻老师而言,班级管理同样是一大挑战。刘少聪工作的第一年就遇到了个令她头痛的事儿——班上有个学生总是不守纪律,上课铃响就出去玩,老师讲课他唱歌。而在德育师父顾家嫣看来,这竟“不是件事儿”。“顾老师有三十年的班主任经验,今年还获评姑苏区班主任功勋金杯,在她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刘少聪描述道,师父说话笑呵呵的,特别善于聆听,总是温柔地看着学生的眼睛。
耳濡目染之下,刘少聪渐渐找到了头痛的“解药”。“一味地批评与说教未必有效,不妨采取鼓励式的教育,让身边的同学一起帮助他成长进步。”而今,这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已经成了班上的“小模范”,令大家刮目相看。
教育是琐碎的工作,师父们的许多具体指导,刘少聪都记不得了,但她已经成为同事们口中那个“专业过硬、温柔耐心的好老师”。
后生好学
用好校园平台青蓝之外亦有师处
大成殿旁教书育人,大成殿里为古城代言。在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这所百年老校,有着这样一群扎根古城文脉,立志传道解惑的青年教师,杜哲喻就是其中一位。
“除了‘青蓝结对’,我们办公室的同事、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说是我的师父。”说起自己的师父,杜哲喻这样说道。
同在一个办公室的王岚老师教同一学科,对于初入职场的杜哲喻来说,前辈的一言一行都是指引。“尽管上大学的时候也有过实习,但真正进课堂教课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会遇到无数无法预料的问题。”杜哲喻说,经验的匮乏让曾经的自己非常缺乏“安全感”,于是他会主动观察其他老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观察前辈的言行举止,再慢慢地实践到自己的教学管理中。
在一次班级卫生评选活动中,杜哲喻想尽办法组织学生分组搞卫生,哪怕好说歹说、眼睛瞪得像铜铃,打扫情况还是不尽如人意。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做法非常“野生”,毫无章法、一团乱麻,却在走出教室后找到了答案。他看到王岚老师正一个人默默在走廊扫地,不一会儿,就有几个学生主动提出帮忙,慢慢地,大家一个接一个动起来,干得热火朝天。“学生其实不是讨厌改变,而是讨厌被改变。”这种激励式的教育方式让杜哲喻很受启发。
对教师而言,如何“穿搭”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来讲,为了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教师们都不会选择颜色太过明亮、款式相对活泼的服装。”最初,杜哲喻总是穿着颜色沉闷的衣物,意图让自己显得严肃、有威慑力,俨然一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教师形象。可在另一位同事刘璟的身上,他又有了新发现。“刘老师是一位充满着青春朝气的老师,很受学生们欢迎,在兼顾教育的同时保持活力,可以迅速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
“在平江实验学校,不仅有着许多专业扎实的前辈值得我学习,这里千年县学文脉绵延,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处处都是成长的养分。”杜哲喻说,哪怕是在学生社团的开展中,自己亦有收获。“江南如此多娇,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寻访、去铭记每一处‘百年’,去书写未完待续的新的‘百年’。”
【专家透视】
每个奔跑的时区都有“引路人”
助力教师实现终身成长
“教师也是在校园中成长的人。”苏州市金阊教育集团教师发展部部长张丽认为,教师成长不应局限于具体的某一项技能培训,教师发展也是一种“教育”。最好的学习就是教学,而这种“教师教育”正是在其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一方面,针对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青蓝结对”通过学校指派师父的形式为新老师匹配引路人,更具有针对性,也更能激发师父的责任感与徒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许多师父的经验往往停留在操作层面,通过结对,有助于师父在授业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经验梳理成文字,形成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而成就自身的“第二次成长”。此外,年轻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天然优势,也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着师父们更舒适地走进信息化教学的世界。
“说到教师成长,大家往往会聚焦于青年教师,实际上,教师的成长是终身的,在每位教师奔跑的每个时区都要有引路人。”苏州市金阊教育集团总校长杨明媚介绍,学校应该为教师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德高为师、崇尚专业、鼓励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文化与生态。如在金阊教育集团,通过开设“苏适课程”,指导萌新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以及同事合作关系,通过绘制一份个人成长路线图,表明时间节点、所需支持,并在教学与写作方面不断精进;开设“苏香课程”,启动“四有”好教师之“四读”工程,组织“苏教师·第二次成长”系列活动,让卓越教师崭露头角,鼓励“40+教师”讲述成长心路历程,亮出班级管理锦囊,成为青年教师学习借鉴的“身边教科书”;开设“苏服课程”,让教师感受工作中关爱细节,如在教师节、妇女节、辞旧迎新等特殊日子,配合党政办公室,落实节日课程,增强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