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新国 占长孙
担任昆山市锦溪镇三联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王英的工作思路一直很清晰:不一定非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踏踏实实做几件满足群众需求的小事,就是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走进三联村村委会,“‘三’治‘联’合”几个大字十分显眼,在巧妙融合三联村村名的同时,也暗含了这个长期霸榜昆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榜”的明星村“秘笈”。
三联村两面傍湖、良田环抱,曾由三个行政村合并重组而来。如今,在新时代基层治理语境中,“三联”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成为三联村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共联互融的代名词和塑造美美乡村的新“锚点”。
村民共同“议”出一条“幸福路”
在王英的办公室里,墙壁上挂着一幅三联村地图。5条蜿蜒的小河,将村子分成大小不等的地块,王家浜、双娄里、蜻蜓港、金家娄、金村、顾村6个自然村沿河道分布,既藏着悠远绵长的静谧时光,也有说不尽的小康故事。
蜻蜓港自然村因村内河流形似蜻蜓而得名,自然生态优美、乡村肌理完好,是三联村重点打造的示范村落。其中,约700米的沿河景观道干净整洁,不仅成为便利村民出行的主干道,也是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重要场所。
一年多以前,这里道路破败狭窄,杂草丛生。由于桥下转弯处一私搭房屋的影响,村民连骑自行车转弯都困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考虑到附近因农房翻建需要经过此路的村民越来越多,在听取众多群众诉求后,王英决定“啃掉”这个扰民已久的“硬骨头”。
居住在这里的是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膝下还有三个儿子。王英带领三联村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推进小组,前后上门走访30多次,与老夫妻及其子女反复沟通协商,并多次开展“议出村民门前‘幸福路’”协商议事活动,充分听取周围农户意见建议,就老人房屋拆除安置、转弯处道路修缮平整、铺设下水道、河道南侧村道拓宽、河滩浇筑等具体事项进行深入商讨。
施工完成后,原本狭窄的小路变得宽阔平坦,面貌焕然一新,不仅解决了周围村民的出行难题,修出了一条村民渴盼已久的“民生路”,也打通了干群的“连心路”。
群众身边无小事,小事尽显大担当。“三联村建立健全村两委‘五点半’议事会制度,每周五下午五点半,按照‘群众提事、两委议事、民主定事、协同办事、监督评事’五步法,凝聚起村民自治合力。”王英说,三联村将推进村民自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尚法驿站”里平心顺气提效率
如果说,自治是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那么法治则是乡村治理的制度保证,重在通过法律的规范性力量来保障人际交往的基本秩序。
在王家浜自然村,由于北侧地段不通,沿路20多户人家在进行农房翻建时,只能从房前狭小的通道,通过手推车运送建筑材料,存在极大不便。但如果要修路,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征用土地,而且还要拿出一笔集体投入,因此遭到一些不理解的村民反对。
三联村在发挥村调解委员会、“和事佬”工作室等载体作用基础上,依托村“尚法驿站”,多次邀请村法律顾问参与研讨,为村集体决策提供法律支撑,赢得村民的真心信服。由此,不仅帮助20多户沿路村民达成了修路的夙愿,也借机进行了一次乡村普法,为基层治理夯实法律基础。
三联村秉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理念,创新组织联建、纠纷联调、诉源联治的“三联模式”,推进“尚法驿站”建设,让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纠纷问题,实现“矛盾不上交”。截至目前,“尚法驿站”受理评判200多起、法律咨询800多起,开设民法典课堂20余次。
从集体可支配收入上来说,三联村也是“千万元村”,但其中依托老旧集体资产出租的收入占据大半。“这些房产房龄超过30年,年久失修,而且消防等配套设施落后,是安全隐患源头之一。”在充分征求村民代表意见基础上,去年开始,三联村在法治框架内,有序从21户租赁户手中收回集体资产,通过重新规划论证和科学设计,盘活集体资产,提升“富民价值”。
在此基础上,三联村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网格长、志愿者五级网格体系,深入基层一线,每月入户走访,通过在网格里当场处理等方式,因地制宜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探索,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同时,擦亮“和事佬”工作室品牌,发动老书记、党员代表等,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把椅子”“一办到底”的“五个一”服务,引导发挥人、地、物熟悉的优势,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的“定海神针”。
淳朴乡风催开“善爱之花”
德治是乡村治理的伦理根基。三联村加强道德引领,培育淳朴乡风,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让“环境美”向“乡风美”延伸。
在三联村村委会,有一座核酸检测亭改造的小型“积分超市”,里面摆放着香皂等各种生活物品。三联村从人居环境治理着手,推广乡村治理“家庭积分制”,在每个自然村抽调一人组建评比小组,通过每月入户考核给出相应积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随着积分机制的不断完善,三联村还逐步将入党、入伍、见义勇为等纳入加分事项,不断释放向上向善的力量,以“小积分”奏响文明和谐“大合唱”。
善爱如火种,在落地开花中让每个人得到美的享受。村民沈全福有感于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手工特长,制作木桶、木盆等,送给有需要的困难家庭,成为当地一大美谈。
在“小事”之外,王英也在筹办“大事”。今年,三联村计划建设2400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为村民操办红白事及文体休闲活动提供更大便利,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