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严松本报通讯员何贞铭
老巷子里的风,永远不急不缓地吹着,桂花开始盛放,银杏也在悄悄“酝酿”。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姑苏古城西美巷成为“苏州旅游攻略”的“宠儿”,无数潮流年轻人从十全街“转战”短短500米的西美巷,在这里感受传统苏式恬静与潮流、复古的碰撞,寻找另一种秋日小巷韵味。“这里有着一种恬静的古城复古感,温暖、潮流、苏式,在这里很好地融合,这是古城青年追寻的另一种‘空间’。”市民李秀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收获了1000多个点赞和评论。昨天上午,在苏城久违的阳光里,记者来到西美巷,用脚步感受古城的秋日风情,进入年轻人的“第三空间”。
500多米小巷“大有来头”
西美巷位于道前街中段北侧,南出道前街,北至干将西路。宋代名“和丰坊”。明代为米行集中地,称“米巷”,因与东边之巷区别,又称“西米巷”。清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均作“西米巷”。“米”与“美”谐音,而后渐渐演变成了“西美巷”。西美巷长524米,与其他小巷的幽深婉转不同,西美巷道路宽阔,绿地花坛众多,民居粉刷一新,更有花街巷、柳巷、幽兰巷、大石头巷等与其相交,展示的是姑苏人家的恬静生活风貌。
“西美巷这段时候挺火的。”家住巷边的老苏州李阿姨笑着说,原本安静的街巷多了不少年轻的身影,带来了很多活力。据李阿姨介绍,现在,西美巷已经成为一处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旅游胜地。“西美巷31号的况公祠,为纪念明朝苏州知府况钟而设。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昆剧《十五贯》里刻画了清官况钟的事迹,流传至今。巷里还曾住过一代名医叶橘泉,雷允上国药店原业主雷盘如的旧宅也在此,还有原苏纶纱厂招待所‘裕社’等。”李阿姨说。
潮流店铺带来沉浸式艺术体验
随着古城人流量持续增加,西美巷也“不出意外”地火出了圈。鸡妈妈馄饨店门口,附近的居民和外来的游客都排着队,游客陈佳慧为“拔草”而来,她告诉记者,听说店主鸡哥从小爱吃妈妈做的馄饨,也想把美味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在西美巷就有了这么一家鸡妈妈馄饨店。“整体空间不大,温暖质朴的装修风格,来到这就感觉像是坐在自己家吃饭一样。”再往前走,KUN咖啡店又将潮流、艺术与这条恬静的小巷结合,现代化的设计风格、昆曲与咖啡的意外和谐,吸引了很多潮流青年到此来一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我们办店的初衷,一是热爱咖啡,二是希望昆曲不只停留在传统的范畴,而是通过与咖啡的结合,触动更多人的心灵。”KUN咖啡店主理人万鹏程告诉记者,店内每杯特调咖啡都有一张咖啡信息卡,在信息卡的背面,有一个二维码,扫描后就能欣赏到与咖啡相对应的昆曲音乐,带来沉浸式的咖啡艺术体验。
再往西美巷深处走去,一些古怪可爱的古着店让这条小巷增添了几分复古气息。“古着不仅做工精致,而且在古着店里淘货时有一种发掘宝藏的体验,很有意思。”“遇上适合自己身材,还能被自己穿得好看的衣服,就是缘分。一件古着服饰未必有其他古董那样高的价格,但因为摸得到的年代感,再通过店家精心挑选、清洁、修补之后,人对物品的珍惜和感情再度浮现,这才是古着服饰文化的精髓。”……这些古着店成为这些年轻人前来打卡的目的地。“古着有着它自成一派的风格,设计也是不容易被时尚左右的。现在,在街上撞衫的现象经常发生,而古着更能凸显自己的风格,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一名古着店主理人说。
西美巷变身年轻人的“第三空间”
“最初是在小红书上被西美巷的咖啡店种草了,真正来到这里后,我被这里的建筑深深吸引,好多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况公祠里打卡拍照,真的很有趣。”20岁的上班族丁淑婷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探店,她觉得自己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谁说姑苏没有夜生活。”对于住在西美巷的居民来说,这里的变化给小巷带来了新的活力。每到夜幕降临,居民们拿着小板凳坐在街道两边,一起体验夜生活带来的魅力。
“喜欢点一杯咖啡,坐在门口的露营椅上看人来人往”“听听昆曲”“有一种‘紧张的松弛感’”……夜晚,店内暖色的灯光与黑夜交相呼应。不大的咖啡馆聚集了满满的人气,无论是小方桌还是窗台,甚至店外随手放置的小凳都已“名花有主”。每天傍晚六点后,西美巷变身成为年轻人的“第三空间”——路边坐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轻人,他们喝着咖啡,可能互相并不认识,但是他们一起唱歌、聊天、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