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执竞)秋风起,蟋蟀鸣,眼下正是传统民俗活动“斗蟋蟀”的最佳时节。10月4日至6日,由苏州市蟋蟀协会举办的第三届肖舟杯全国蟋蟀邀请赛精彩上演,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16支队伍携带自己的“爱将”一决高下。小小蟋蟀,大展身手,方寸之间,蔚为壮观。
蟋蟀这一古老的昆虫距今已有超1.4亿年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名列“花鸟鱼虫”四大雅戏之中。苏州人称蟋蟀为“赚绩”,“斗赚绩”是不少苏州人儿时的回忆。此次比赛采用积分制,参赛“选手”由主办方逐一称重,共分为五个量级。各队以抽签方式分为四组,每组四队混斗,共斗三轮,以积分高低排列名次。
比赛现场,一只只小盅就是参赛蟋蟀的“候场区”,“擂台”则是一只椭圆形透明斗栅,中间由一块闸板将两边分为“楚河汉界”,对战双方由草师带到各自区域“热身”,草师们用芡草拨弄着自家蟋蟀的牙齿和身体,以激发其斗志。“比赛开始!”随着裁判一声令下,闸板提起,两虫会面,随即纠缠在一起,斗得难解难分,观众的心也随着蟋蟀之间的战斗而起伏。
蟋蟀“论剑”无须言语,只靠“以牙还牙”。只见两位“猛将”先竖须、振翅、动股,然后张牙、伸腿、抱摔,有时正面出击一夹,有时飞身回马一枪,不时引来阵阵掌声和叫好声。随着比赛的进行,其中一方被甩开,一个“绣花滚”抱团翻滚落地,调整姿势后立即奋起反击,咬得对方措手不及,四处逃窜,最终败下阵来。
普通人眼里的一团厮打,在虫友看来都是专业的技术动作。苏州市蟋蟀协会副会长吴坚介绍,最普通的技术动作就是“啄夹”,在迅速扑出身体的同时用钳子攻击对方,从攻击的速度和力量上能够看出这位“选手”的实力。“有时蟋蟀不在状态,虫主会在旁边准备一只‘三枪’助阵。‘三枪’就是雌蟋蟀,让它们独处一会儿后再放出雄蟋蟀,这时雄蟋蟀以为对手来与它抢配偶,从而激发其斗志。”
蟋蟀之间的较量有时一招制敌,强的追着弱的跑,此时裁判会及时“落闸”,制止无谓的争斗,避免两败俱伤;有时棋逢对手,经历多个回合的鏖战依旧难分伯仲。在此次比赛中,姑苏锦帆队夺得亚军,该队带来的一只“白牙青”崭露锋芒,连挫几员“名将”。领队王喆告诉记者,蟋蟀的寿命都不长,从立秋到立冬,大概在百日左右,一般用玉米粉、小麦粉、绿豆粉等按比例调成饲料精心喂养,这是一项十分费功夫的细活儿。而在资深虫友陆树凌看来,好的蟋蟀要干、老、细、糯,颜色纯正,六足粗壮,双尾细长,整皮一色,这才是好蟋蟀。
据了解,目前苏州民间蟋蟀爱好者约有三万余人。为纪念当代蟋蟀名家肖舟先生对弘扬蟋蟀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苏州市蟋蟀协会共举办了三届肖舟杯全国蟋蟀邀请赛,希望借此调动起广大爱好者的兴趣,增进友谊,扩大交流。吴坚表示,今后协会将组织更多此类活动,引导蟋蟀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努力传承好这一古老的竞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