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达 朱亚蕾
有人说,春天是花园最美好的时刻,但初冬的花园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吴中越溪张桥村的山坳间,就藏着一座占地约2亩的私家花园——“有园”。在这里,上千种花卉绿植四季更迭,让春日的繁花似锦、夏日的草木葱茏、秋日的斑斓多姿和冬日的疏朗有致,都浓缩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演绎着岁月的静好与安然。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有园”的主理人心妈和小蔻其实是一对年龄相差20岁的“忘年交”。五年前,同为花友的两人一拍即合,选择在越溪张桥村扎下根,造起了这座“梦中花园”。
造园
栽种上千种花卉绿植
每年还在不断更新
昨天,记者驱车前往张桥村,沿着穿村而过的小溪,一路向南,伴着潺潺的流水声,石板桥尽头,坐落着一处欧式风格的院落。踏进小院,记者的视线立即被各色花卉和绿植所吸引:粉色、白色的山桃草在冬日里仍有残花轻颤,紫色鼠尾草的细长花序正逐渐褪色,芒草、小盼草等观赏草类错落分布……
“这里有上千种花卉和植物,具体我也数不清。”今年58岁的心妈,是“有园”园主之一。她告诉记者,自己与搭档小蔻自2017年起便每年筹办苏州花友会,却常为寻找合适场地而四处奔波。“为何不干脆亲手营造一座花园,使大家有一块固定的聚会场地呢?”2019年深秋,当二人首次找到这片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山坳时,便不再犹豫:“就是这里!”
2020年4月,“有园”正式开工。心妈和小蔻先深思布局,从拱门、栅栏、廊架,到户外厨房和草坪活动场、儿童游乐区,再到切花花境和观赏草带,10多个功能分区一一确定。随后再铺设电路、水路,引入兔子粪和砻糠改良土壤,用旋耕机均匀翻耕,让土地具备健康的生长基底。
与其说“有园”是静止的成品,不如视其为不断演进的作品。这些年来,随着季节更迭,心妈和小蔻会有针对性地更新植物种类。比如彩叶草在寒冬易蔫,需要替换;江浙沪闷热多雨的夏季考验着某些品种的耐性,必须引入更适宜的花卉;凛冬时节更需慎选耐冻品种……
“只有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才能让‘有园’在四季轮转中始终保持鲜活动感。”心妈说。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常耕耘与精心养护中,“有园”也从原先空旷荒芜的农家小院一步步成长为让花友安然相聚、感受自然韵律的共享天地。
造境
功能与审美的巧妙结合
创造多元游玩体验
漫步于“有园”的各个角落,记者看到,可食花园里,山楂、金桔在枝头上成熟,切花区里,大丽花和毛蕊花正浓郁地绽放,而一旁的观赏草则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即使是萧瑟的秋冬,心妈和小蔻还是巧妙利用植物之间的色彩差异,打造出了一个层林尽染、斑斓如画的花园。
观赏草区可谓是秋冬的颜值担当。“我们在这种植了小盼草、细叶芒、晨光芒、大布离狼尾草、紫穗狼尾草等观赏草品种。”心妈介绍,为了让这片区域四季都有看点,她们还搭配了一些球根、宿根的开花植物。“春天在这些草堆比较低矮的时候,像大花葱就会高挑出整个草境,绽放出一朵朵紫色大花球。此外,打底的还有大滨菊、金鸡菊等,色彩也很丰富。”
在“有园”,植物的挑选与布局不仅为“观”,更为“用”。心妈和小蔻希望通过功能与审美的巧妙结合,为来访者创造多元体验。比如,可食花园可供游客就地取材烹饪蔬果,草坪与廊架供人小憩和聚会,切花区供人欣赏与采收。整个园子就像个自成一体的“小生态”,在人与植物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我们更看重花园的生活感,而非华而不实的装饰。”心妈和小蔻更偏爱颜色清淡柔和的植物,比如白色蔷薇、喷雪花以及秋冬时枯黄却韵味悠长的观赏草等。“我们希望这片土地能成为大家心灵的栖息地,大家能在植物中汲取能量,用大自然的神奇丰富内在生活。”因此,遵循季节更替,“有园”会在冬季闭园两个月,进行翻土、施肥、修剪等作业,夏季则以适度休园来缓冲酷热与雨水对植物的影响。
造梦
从静态花园到多元经营
赋予乡村更多可能性
多年来,在心妈和小蔻的不断调整与精心经营下,“有园”已不再局限于赏花,而成为经营户外婚礼、团建派对、花园改造等多元业态的农文旅综合体。
11月17日,2024年中国花园节&苏州花友会在“有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花园主理人、花园设计师、花友、手作爱好者、园艺资材商家会集于此,以花园生活为媒介,开启一场园艺盛会。
活动现场,“有园”市集热闹开集,汇集了植物、盆器、工具、熏香、饰品、服装、陶器等众多好物,展示了最新的园艺流行品种和新优工具产品。花友们边逛边聊,互相切磋交流园艺设计理念和造园技术。
“一年一度的苏州花友会是‘有园’最热闹的时候,但我们希望赋予它更多价值。”心妈认为,花园不应仅满足静态的赏景,也可以成为团建聚会、打卡摄影、亲子娱乐的综合平台。于是,心妈和小蔻遵循“以园养园”的经营理念,着手开拓新的业务场景。
今年以来,“有园”已经举办了近20场户外婚礼以及30余场生日派对。“4、5、6三个月是客流高峰期,双休日每天入园人数能达到上百人,工作日每天也会有几十名客人。”心妈说。此外,在多元需求的驱动下,“有园”也在不断整合资源,探索主题展览、园艺课程和互动体验等新业务,通过与本地农产品、手工艺及乡土餐饮融合,来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需求,为村庄增加客流,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