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永春
太浦河,从时间维度看,1958年开工,2006年竣工验收,历时48年,由沪苏浙三代人接力完成;从空间维度看,太浦河西接太湖,东注黄浦江,将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串联在一起。
如今,上海青浦、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兴嘉善已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所在地,太浦河流域成了长三角最具潜力、最有魅力的一百里。从11月7日起,《新民晚报》《姑苏晚报》《南湖晚报》联合推出“行走太浦河·我的长三角故事”系列报道,三地记者用一个月的时间实地走访太浦河沿线乡镇,以“我”的长三角故事,生动反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后发生的新变化、新气象。
共挖一条河
太浦河是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
在位于吴江区平望镇的运河十景之一的平望·四河汇集核心片区,草坪上一个大大的“1958”雕塑,承载着众多老一辈开凿者对太浦河的深刻记忆。
徐永才,1936年6月出生,现为吴江区平望镇龙南村村民。他是太浦河的第一代开凿者,1958年太浦河第一期工程开工时,他22岁,是梅堰营龙北排的青年民工。那时,他担任的是挑土的活,而工地上遍插红旗、你争我赶的场面,徐永才现在还记忆犹新。如今,徐永才87岁,与太浦河相伴65年了,已见证并将继续见证太浦河的变化。
在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银水庙村,潘根龙是水源地巡查队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志愿巡河12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太浦河及长白荡水源地周边5平方公里,发现和处理问题700多个。在此之前,潘根龙的另一个身份同样是太浦河的开凿者。
1991年初夏,太湖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杭嘉湖大片土地成为泽国。洪灾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高标准治理太湖,以杜绝类似灾害的发生。1991年10月,国务院把太浦河工程列入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1991年11月24日,太浦河工程浙江段开工誓师大会在嘉善丁栅(现属姚庄镇)举行。随后,2万施工大军从四面八方汇聚于丁栅。“我们动员村民们把自己家腾出来,一户接待10多个施工人员,一个工期是半个多月,然后接待下一批。”潘根龙说。
开挖进入攻坚阶段,已是隆冬时节,潘根龙也加入进来,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没有机械工具,那就一锹一锹挖、一担一担挑。1991年11月,太浦河上海段和江苏段也先后破土动工。1998年,太浦河工程竣工,2006年通过验收。
从挖河到巡河,潘根龙身份变了,但对太浦河的守护之心不变。
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太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欢峰自小生活在太浦河畔,同样见证了太浦河的开挖。在他看来,上一辈人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太浦精神”,是留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共治一条河
为治水患,三地协力开挖太浦河,历经半个世纪,三代人接力治理太浦河。
4年前,刘锋到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的示范区执委会报到,出任生态和规划建设组组长。与刚到岗位上时用临时拼贴的地图相比,如今刘锋有了统一坐标体系和统一用地分类的图,集纳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是国内首部经国务院批准的跨省级行政区法定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示范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明确了示范区的生态格局、城乡格局、历史人文以及公共服务等的发展策略,将示范区未来的蓝图清楚地展示在公众面前。而作为示范区重点跨域水体,穿过“长三角原点”,自西向东横跨沪苏浙的太浦河,自然也有了明确的定位。
在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村党总支书记沈晓华的另一个身份,是太浦河村级联合河长。汾湖湾村位于汾湖北岸,在岸边巡河的沈晓华看到水面上有几丛水葫芦,急忙联系水务作业单位。过了一刻钟左右,一大两小三艘打捞船出现在湖面上,将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葫芦打捞干净。
2019年8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与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签署协同治水协议,两个月后三地建立联合河长制,共订“一套标准”,同绘一张蓝图,通过联合河长制度,三方在联合巡河、水质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会商、河湖联合保洁以及河湖联合治理等方面建立了常态机制,推动太浦河界河共治。如今,太浦河河岸和村域环境改善了,岸线风光变美了,汾湖湾村打算为接下来的发展做一些探索,计划种一些有观赏、体验价值的农作物,打造成村里的农旅特色,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
共享一条河
水清了,岸线风光好了,太浦河吸引的不仅是游客的脚步,还有创客的目光。
在吴江区平望镇,土生土长的平望人张静曾外出求学、工作。10年后,家乡的变化,让她决定返乡创业。如今,她在平望老街上打造苏州首家线下有声书店,在太浦河畔打造创意众创空间。张静用行动和智慧,为家乡文旅产业和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张静在太浦河畔的“运浦拾光”创意众创空间不仅落地数字文化体验中心、运河好物直播电商平台、本土品牌露营基地和青年众创平台,还吸引了十多个创业团队入驻,从直播电商到文创运营,员工几乎都是清一色的“90后”。有人将“运浦拾光”形容为运浦湾的“神奇魔方”。
在浙江省嘉善西塘茜墩村,“90后”许振飞在获得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后,返回家乡参与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项目建设,现为嘉兴铁投集团市域铁路公司管培生班班长。目前,他主要参与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项目的现场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对接联系等工作。未来,太浦河铁路隧道建设,终将实现他儿时“飞渡太浦河”的梦想。
在浙江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的嘉善复旦研究院,韩克锋找到了从事芯片研究工作的主场。他从本科学习到博士毕业,一直深耕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他的工作生活轨迹,一路从江苏到了上海,又到达浙江,如今落点在太浦河畔。
沿太浦河继续往东,上海市青浦区岑卜村,一山将他的民宿命名为“42驿”。一山本名袁国成,广东人,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此之前,太浦河沿线是一山常去骑行的路线。“太浦河沿线风景非常美,90%的道路被绿树环绕,夏天树荫能避暑,冬日阳光透过树梢,又是一番美景,这样的路段非常少有。”正因太浦河骑行,一山与岑卜村结缘,发现在村里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喜欢这里的氛围。
沿太浦河从苏州吴江到浙江嘉善,再到上海青浦,在众多创客看来,太浦河水资源保护好了,岸线打造得更美了,那么沿河将会处处是“宝藏”。
记者手记
自1958年开凿以来,太浦河的故事,一直在更新。
2018年11月5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太浦河作为串联起三地的人工河道,被赋予了更大的历史使命,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后,三地对生态环境的共保联治不断加强:生态红线无缝衔接,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跨界水体共同治理,节能减排协同推进——一系列举措之下,三地不断擦亮生态底色。
今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擘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蓝图。
我们有理由相信,从共挖一条河,到共治一条河,再到共享一条河,生态绿色的底色所撑起的,必将是经济发展的亮色,以及美好生活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