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化珍,1936年12月出生,四川广安人。1949年12月参军,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志愿军50军步兵149师担任文艺兵,是该师首批入朝参战女兵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上世纪60年代,调入苏州市食品公司。1991年退休。
初入朝鲜,我被眼前景象惊呆了:行军路上,没有一个完整的村庄,到处都被炸成残垣断壁。我们每天早晨5点钟就开拔,趁天还没亮,随着大部队上山,在山上一直待到晚上。有时候,锅里的粥还没熟,敌人的飞机就来了,立刻就得把柴火浇灭。一天下来,甚至没有一口水喝。有一次夜里行军,路过一条田垄边的小水沟,我和同伴实在太渴了,急忙趴到地上捧了沟里的水解渴。第二天白天再经过那里,才看见沟里的水实在太脏了,任何人都不会想去喝它的。想起前一晚喝水的时候,居然一点异常都没有发现,真是不可思议。
由于战争,当地老百姓两三年都不能下地种庄稼,只能到树林子里去刮树皮吃。我们部队的粮食供应同样紧缺,时常吃不上饭,战友们随身带着从国内背过来的干粮,装在小包里系在身上。部队里严格规定,每人每天只有两块压缩饼干的份额,吃饼干必须先打报告。尽管条件艰苦,但部队大家庭让我感觉温暖。作为志愿军大家庭里的“小孩”,我才十五六岁,加上营养不良身材瘦小,在队伍里大家都十分照顾年龄最小的我。首长亲切地叫我“小鬼”,行军走路时看我走累了,还跳下马,叫警卫员把我抱到马上坐一程。他们像是我的兄长和家人。
尽管天寒地冻,但志愿军士气如猛虎下山,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战争总是残酷的,一次次的捷报,伴随的是许多战士的光荣负伤,甚至英勇牺牲。从前线下来、被送到收容所的同志们,大多是20多岁的青年,有的伤残较为严重,失去了手脚。我们悉心照顾这些伤残战士,为他们包扎伤口,帮助他们擦脸穿衣。“同志们,不要哭,想想红军两万五!”我们打着快板,给他们唱歌跳舞,为他们的心灵带去慰藉。伤兵战士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为自己对国家的贡献而深感光荣。中国人民志愿军,都是祖国的好儿女,是最可爱的人!我被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感染,更加卖力演出。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志愿军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老百姓恢复家园。朝鲜人民的房子被敌人炸毁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百姓一起到森林里砍树,把木材运到村里,给老百姓搭屋造房。砍树是男同志的活,我们女同志负责运输,在路上帮忙搭把手,把树一直抬到河边,大家动手把树两两捆绑在一起扎成木筏,人站到木筏上顺水漂到下游的村庄。回忆起当时热火朝天的一幕幕,我至今十分感动。
(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老兵口述史》编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