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达 瞿毅诚)每到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谈起粽子制作,粽叶必不可少,不同地区在粽叶的选择上也有讲究,“老苏州”偏好的是芦苇叶。为何选择芦苇叶、采摘有什么讲究?昨日,记者跟随太湖边的村民,一起探寻芦苇叶从自然走到餐桌的“旅程”。
上午十点多,在太湖大道边的一处芦苇荡边,记者见到了吴中区胥口镇东欣村的邱金妹,她带着村里的几个采芦苇“好手”在岸边穿戴装备,“芦苇基本都要3米高,而且很茂密,进去必须穿长袖长裤,最好还要戴上头盔。”邱金妹告诉记者,采摘芦苇叶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我们一般选择清晨或者傍晚来采摘,这时候的芦苇叶最为鲜嫩,而且天气相对不热。” 邱金妹一边说,一边熟练地穿上长袖长裤戴上头盔,准备进入芦苇荡。
跟随邱金妹的步伐,记者进入了这片茂密的芦苇荡。邱金妹和村民们穿梭在芦苇丛中,仔细挑选着合适的芦苇叶。“采摘芦苇叶要选那些宽厚、无裂缝的叶子,这样的叶子包出来的粽子不会散,而且会更香。” 邱金妹边摘边说。在采摘过程中,记者发现村民们都非常注重保护芦苇的生长。“我们采摘时会注意不损伤芦苇的根部,让它能够继续生长。” 邱金妹解释说。
选择芦苇叶包粽子,是因为吴中区的太湖水域资源丰富,相对于竹子,芦苇是很常见的。“而且因为芦苇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好处的,所以太湖边的村民一直喜欢用芦苇叶包粽子。”胥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庆华研究端午文化多年,他说,因为采摘特别辛苦,大家现在几乎都到市场上买现成的箬叶,但是本地的村民还是喜欢用芦苇叶包粽子。不过采摘芦苇叶必须做好路线的规划,防止芦苇丛里有泥潭。
采摘结束后,记者跟随邱金妹和村民们回到了胥王园。新鲜的芦苇叶被仔细清洗干净,然后放入大锅中煮沸,去除叶子上的杂质和苦涩味。“这样处理后的芦苇叶,包起粽子来更加清香。” 邱金妹说。包好后,经过几个小时的烹煮,一锅锅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新煮出来的粽子糯米香甜软糯,芦苇叶的清香与食材的味道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