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外籍学生大卫(化名)在苏州突发心脏骤停,生命危急!从120急救中心远程指导现场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抢救,到救护车内规范救治快速转运,再到医院多学科合力救治——这一场环环紧扣的急救接力,如同教科书般的联动救治,带着大卫跑赢了死神。前天上午,大卫已经脱离了危险,闻讯从万里之外赶来的父母也终于放下了心,对苏州医护人员连声说感谢。
视频“现场”指导
心肺复苏一刻不停
大卫,今年20岁,近日通过暑期交流项目来苏州学习。8月12日下午4时30分,正在上课的大卫突然倒地不起。现场授课老师拨打了120急救热线。后勤工作人员叶斌闻声赶到,发现大卫没有心跳,立即找来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据了解,叶斌曾参加过红十字急救培训。
苏州市急救中心120调度员杨晓萍接到电话后,迅速发出救护车调度指令,并通过视频电话,指导现场人员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使用AED除颤。杨晓萍有10年工作经验,多次指导心肺复苏急救。“从视频上看,当时患者已经出现‘濒死叹息样呼吸’,情况非常紧急,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心肺复苏。”
根据120调度员指导,两人轮流进行心脏按压。作为120指挥调度中心医疗顾问,市立医院山塘院区重症医学科医生周洁此时就在杨晓萍身边通过视频进行“现场”指导。“按压再深一点!不要停!”
救护车赶到后,随车医护人员开展心肺复苏、吸氧等救治措施,并将信息传送至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据悉,120接到急救电话后26分钟,患者就被送到医院,整个过程心肺复苏一刻不停。
从医院会诊到院士团队会诊
小伙醒来并找出病因
“收到信息,做好接诊准备,ECMO(体外膜肺氧合系统)团队也已准备就绪。”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生卢凡介绍,大卫入院时已陷入深昏迷,口鼻大量出血,又持续进行了7分钟心肺复苏后,他的心率、脉搏有所恢复,但是仍处于昏迷状态,随后被转入急诊ICU(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抢救。
当天晚上,全市MDT(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专家对大卫进行了会诊;次日,医院再次组织会诊、探讨病因并完善了多项检查,并联系了王辰院士团队的重症骨干中日友好医院詹庆元教授进行线上会诊。
8月15日,大卫的神志开始转向清醒;16日,尝试脱离呼吸机;17日,气管插管拔管后,大卫可以交流对话了!
“一个20岁的小伙子,心脏骤停的原因很复杂。”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郭强介绍,医院组织多学科研究分析,根据核磁共振、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大卫为脑炎继发青年卒中,也就是说,发生脑炎后引起血管炎症,脑部血管出现阻塞,引起卒中。
不只是个例
体系建立是急救保障
“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结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所有帮助过我孩子的人。”接到儿子昏迷消息、飞越万里赶到苏州的大卫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后非常激动,在了解整个过程后,更是感激万分。“现在他还活着,是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非常感谢!这是来自我们心底最真挚的谢意!”大卫的父亲动情地说。
“我们在前方救治,更重要的是,后面有全市专家、急救体系做支撑。”郭强说,快速的、高质量的急救体系让每个市民在危急时刻能得到救治保障。
作为首批全国医疗应急重点城市,苏州已建立先进的急救体系:医疗优先调度系统,实现急救远程指导;智慧急救平台,进一步提升院前抢救成功率;120指挥调度中心设置“医疗顾问席”、增加视频指导,让急救医生在第一时间就能“看到”现场,指挥急救。视频指导系统上线后短短一个月时间,像大卫一样的心脏骤停患者,苏州已成功救治9位。
同时,苏州通过救护车数字化改造,患者信息可以在救护车上传输到救治医院,实现“上车即入院”。搭建一体化联合救治平台,建立省市联动紧急救治专家库;实施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以公益AED设备、急救志愿者体系、应急救援调度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应急模式,探索打造华东地区首个“黄金四分钟”医疗救援圈。
现在,大卫除了右上肢有轻微的活动障碍之外,交流、饮食方面都很正常。“我们希望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我们的目标。”郭强对大卫后期康复充满期望。